怎样修持戒定慧

回头是岸
回头是岸
管理员
2841
文章
2
粉丝
学佛修行评论阅读模式

修戒。

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,应当作的不能不作。总括起来,那就是“七佛通戒偈”的内容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础,所谓五戒十善,五戒就在十善之中,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。十善的内容分为三类: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sew.com/367.html

1,身业类有三种: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婬。

2,口业类有四种:不两舌挑拨,不恶言谩骂,不婬词艳语,不乱语妄语。

3,意业类有三种:不贪欲,不嗔圭,不邪见。

把十善修好,就称为三业清净,如果身,口,意的三种行为,不能导入正轨,不能清净下来,那不要说修持解脱,就连一个起码的人格,也是够不上的。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门,是以持戒为一切法门的基础。不能持的清净,那也没有关系,渐渐地,持久了,习惯了,自然就会清净,要是怕持戒便不受戒,乃至反对持戒,那就不行了。如果看轻了戒的持守,他便不能学得佛法,纵然持咒,习定,能够感通神鬼,那也仅是旁门左道而已。

修定。

定,也就是禅定,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,定便是心的收摄,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的状态便是禅定。要想证得无我,首先要离欲,要想离欲,最好是修定。

修禅定,不是简单的事,如果知见不正,夹杂妄念,比如为了求生天国而修禅定的人,便挟带有情感信仰的成分,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升天,只能使他依恋定乐而不在希望解脱生死,所以这不是佛教希望的。通常所称“着魔”,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类,那往往是把幻境认作是神迹,认作证果。从不净的妄念中产生的是幻境,未习定时,心太散乱,所以不易觉察,一旦把心稍微静下,细微的妄想便会乘机显现,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态下,就会以为那是一种神迹。这是很危险的,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矫正,那就容易成为神经错乱的精神病患者了,那是很不幸的。

修定,最好是请已有禅定修养的人直接传授,否则就容易出毛病。安全的修定方法,还是从静坐及止观方面着手。静坐,有几样必须注意的事项:1,要有一个寂静的环境;2,要有一个平静心境;3,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。平衡身体的重心,保持着不倒。还有,两眼的视线最好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,不注意它,也不放弃它,否则,不入昏沉便会散心,眼睛如觉不适,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。

如果没有高明的禅师指导,就照上面所说的止观方法练习也可以,但要注意:千万不要希望从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么神迹,如果先就存了某种杂念,修持之后,一定会出岔子;要是不存杂念也有幻境显现时,那必须提高警觉,马上回心返照,观察我在哪里?我也找不到时,幻境自然消失;或者是对于很可能出现的种种可喜或可怖的幻境,置之不理,所谓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;切勿以为是灵验,也别怕它是魔障。

有些人,如果不习惯静坐,那就另修礼拜,读诵,忏悔,持名念佛等法门,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,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力选定一门,只要恳切持久的修持下去,就会渐入佳境。说穿了,这也是修定的方便法门,这是从动中取定的方法。

修持,不要三心二意,不要急求速效,每日定时定数地修持下去,平心静气地修持下去,必然会有成效。即使久修不验,那是功夫不纯,不是佛法不灵。

修慧。

慧,是睿智的意思。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,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,还是不得解脱。由戒而生定,由定而发慧,慧又转过头来指导持戒,指导修定,就这样连环地形成螺旋状态而向解脱之道迈进。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,那便是不得解脱要领的盲修瞎练。从听法(包括阅读)而得的智慧,加以自心的思维而后的心得,从事于实践,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,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目,便是证慧。

虽然有些慧力特别高的人,不必经过呆板的禅定修持过程,一经点破,就得解脱,但在其解脱之际,仍得有一种定的力用促成,不过那是非常快速的,由此可见,我们也不必批评不修禅定的人就等于没有修持,真正的大定深定,决不限于静坐。

——摘选自圣严法师著《怎样修持解脱道》

六祖不离自性(顿悟)的戒、定、慧偈:

心地无非自性戒,

心地无痴自性慧,

心地无乱自性定,

不增不减自金刚,

身去身来本三昧。

翻译成白话文:

心地没有一切是非,就是自性的清净戒律;

心地没有愚痴妄念,就是自性的本具智慧;

心地始终无散乱相,就是自性的根本禅定;

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就是自性本觉的金刚不坏之体;

身去身来自由自在,就是自性本具的三昧正定境界。

心平等了,境就平等 学佛修行

心平等了,境就平等

我们现在这一生所受的,业力支配,这个苦不堪言。如果我们发大愿,发大菩提心,这个愿力超过业力,我们过去这个业力不起作用。为什么?业力已经不能支配这个身体,不能支配我们这个受用,受用就是果报;换成愿力在支...
诚心念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功德无量! 学佛修行

诚心念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功德无量!

尊敬的朋友们当你打开这篇文章,足以证明你前世已修了很多的福德因缘,而且曾在百千诸佛面前种过善根。佛经开篇说:“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”因为能有缘遇到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,据《无量寿...
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 学佛修行

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

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把妄想给念掉,不念佛就打妄想,念佛就不打妄想,用念佛这个方法把妄想打掉,那就成功了。我们的妄想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,很熟了,时时刻刻妄念自然就起来,不需要去作意,它就起来了。佛号太生疏...
敬人、敬事、敬物 学佛修行

敬人、敬事、敬物

恭敬,敬人、敬事、敬一切万物。我们在经忏佛事里头拜忏,忏仪第一句话,「一切恭敬」,我们会念,没做到,口里恭敬,心里头没有,要身口意统统具足。印光大师说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 我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