猎人与老和尚  

普渡众生
普渡众生
作者
2634
文章
1
粉丝
戒杀放生评论2阅读模式

“戒”就是规矩,要预防非份的念头──不该有的观念不要产生,不该有的行为、不该说的话、不该做的事、心中不该留的念头,这些都要去除,才不会产生错误,伤害我们的心身。所以“戒”可以提醒、保护我们。

有的人却认为:何必要守戒?只要对自己有利,为了生活,有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守戒的。所以,听了再多的法也依然故我,不肯奉行戒法。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sew.com/38802.html

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,有一位和尚常常苦口婆心地在山村的树下讲经,村里的人忙的只顾去忙,而有空闲的人,一定会去树下听和尚讲经。其中,有一位年轻人也常坐在树下听老和尚说法。他听来听去,觉得老和尚说的莫非都是教人什么事不能做,什么事应该要去做,所以,并不很用心听。

有一天,老和尚又说:“身、口、意三业要依戒而行,守好本份。有五种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,这五种戒就是:﹃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婬、不饮酒、不妄语﹄”。这位年轻人听了,认为:“这怎么可能?要我不去打猎,那就无法生活了。而且我打猎,别人也没说我不对啊!要我守﹃不杀戒﹄是不可能的。”因此,他听了一半就走了。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,背著一只枪上山去打猎了。

但是,直到近黄昏时,他都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,他很失望,心想:“为什么今天没有遇见猎物呢?”当他极度失望时,太阳也将近下山了。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动静,仔细一看,原来在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!

他看到那只鹿的角很漂亮,而且鹿很肥,鹿毛又有光泽。他很高兴,因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鹿,他赶紧摆好架势,对准鹿头要开枪。但是,那只鹿也眼睁睁地看著猎人,四眼相对──猎枪对准著鹿....,猎人和鹿对视很久却一直没有开枪。因为打猎的人有一个规矩:不能打已死的动物。

猎人注意看著鹿,但它却一动也不动,他想:“这只鹿是不是死了?为何连眼睛都不眨一下?”所以他就走过去看看,但是鹿还是丝毫没动。他很疑惑,再走近用脚踢那只鹿,鹿被踢了一下,立刻拔腿就跑,躲到草堆里,又跑到树后面去了。猎人也赶快追呀!追到树旁边时,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。

猎人看到老和尚就把枪放下,坐在老和尚旁边问说:“天色已暗,老和尚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?”老和尚说:“我想死在这里。”猎人惊讶地问:“您好端端地,为什么想要死?”老和尚语意深长地说:“我讲经是希望大家能去恶从善,能够戒杀,守好规矩和本份。像你,听经这么久了,我说的话,你却不听,那我说了也没用。我说的话既然不能让人受用,那出家有什么用?既然不能达成教育的任务,那做人还有什么用呢?到不如死了算了。”

这位猎人听了既惭愧又感动,双手捂住脸,眼泪不断从手缝中流下来。他哭著说:“老和尚,我一直不知道您这么用心良苦,我不知道您这么关心我们,实在很对不起您。”

他哭得很大声,很激动,拿起枪往树干用力地打,因此树皮被打落,枪也被打断了。他双手紧握住已毁的枪,甚至用手打树,打得手都流血了,然后放下枪杆,跪在老和尚面前说:“我以前错误的人生就像这支枪一样完全断了,从今天起,我要用心血改掉我过去的错误,请老和尚收我为徒弟。从此我要好守规矩和戒律。”

老和尚很高兴,牵起他说:“做人要守本份、守规戒,才不会造成人生的错误;知过必改就是好人。”于是两人就下山了。猎人果真跟著老和尚出家了,后来成为一位很成功的戒师,严守戒律,讲经时绝不离戒法。因为他认为“戒”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方针,也是人类普遍需要接受的教育。

戒就是规矩,戒就是教法,所以,学佛若不能好好守持规矩,守好本份,那就谈不上修行了。而戒要用在日常生活中,“戒”是时时刻刻、分分秒秒不能离开的心念。大家要时时用心,心不离戒,戒不离生活。

(证严法师讲述)

钟氏三姐弟,放生忏悔祈福 戒杀放生

钟氏三姐弟,放生忏悔祈福

10月30日是殊胜的千劫佛节日,善缘护生(南宁组)受善士钟氏三姐弟的委托,举办“忏悔祈福”专场放生活动,为祖辈忏悔杀业,为家人祈求安康,为事业增求顺缘。当天解救了80065尾小鱼。 因为工作原因,钟大...
海涛法师:放生护生是最大的善行 戒杀放生

海涛法师:放生护生是最大的善行

对于我们修行的往生大业,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。所以我们等一下还要放生,每天想办法多去做这个工作,乃至各位如果经过钓具店,你是开车的,至少每天去买几盒救几只蚯蚓,能救的有限,我们能做的,但是我们的悲心很重...
请客的智慧   戒杀放生

请客的智慧  

请人用餐和施舍食物给其他动物吃,的确可以得到上面七种果报。但是有两个先决条件,就是请客不能杀害动物,而且所用的金钱和食物,来源要正当。因为以不干净的手法,例如,杀生、偷盗、邪婬、欺骗、卖酒等赚来的钱,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