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顺是福

xyc
xyc
订阅者
46
文章
0
粉丝
孝敬父母评论2阅读模式

他因孝顺而做官,后来其父坟头长出七十二根仙草,助他步步高升!

话说唐朝时期四川临邛有一个孝子韦仲珪,他与生俱来就懂得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姐妹。他的孝德也受到了州里百姓的尊敬,更因此而做官。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sew.com/38818.html

在中国古代,获得声望和地位的主要来源,除了学识之外,再一个就是道德修养。一个人的品行成为官府选官的重要参考。比如汉朝实行察举制,推荐人才的标准,要看人是否具备诸如孝悌、敦厚、谦逊恭让等美德。到了魏晋,朝廷实行九品中正制,道德仍是选官的重要因素。到了隋唐开科取士,士子对道德的理解程度,同样是他能否登上仕途的先决条件。

所以古时有不少人,因为出色的美德而受到征召,出仕做官。韦仲珪就是属于这一类。他十七岁时,郡府为褒奖他的孝德,授予他蒙阳长官的职位。

据说在旧社会的官场,一个人为当县长大费周折,出钱出力上下运作,才可能当上县长。甚至有人披露出,买个县长官职,也得要上百万。

韦仲珪好端端地坐在家里,这官职横空而来,飞落在了他的头上。不得不说,古今社会的差异,理解古人的做法,的确有时很烧脑。

韦仲珪的父亲曾担任过阳郡郡丞,为官廉洁耿直。他年老时返回家乡。唐高祖武德年间,韦父得了重病,韦仲珪日夜侍奉父亲,可谓衣不解带,连冠帽也不曾脱下。但不久之后,韦父病逝了。

古时有个守丧三年的说法,也就是在父母去世后的三年间,人子要恪守孝德,远离酒色财气等生活,以此悼念先人。古时人们觉得父母把小孩子抱在手上日夜呵护,百般护养了三年;过了三年哺乳期,小孩就能脱开父母之手,独自行走了;因此守孝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哺育之恩。

关于三年守孝,孔门弟子宰我曾经提出质疑,认为时间太长了。他主张守丧时间,应该像谷子从生长到成熟一年就够了。他的说法引起孔子反弹。孔子认为:“宰我真是太不仁爱了。”宰我小时候被父母抱在手上三年,竟连三年守丧都不愿意。

守丧三年,无论朝中在职的大臣,还是地方的士绅都很重视这个原则。韦仲珪辞别妻妾,独自守护在父亲坟墓旁。他崇信佛门,每天在墓旁念经。白天,他背土修整坟墓,夜里则专心诵经,每日精诚不倦,三年都没有回家。

当时有一只老虎,夜里来到韦仲珪守墓的地方,蹲在墙前听他诵经,很久都没有离开。韦仲珪心里想着:“不希望有猛兽靠近父亲的坟墓。”老虎像是心有感通一样,竟然立即起身离开了。

第二天早晨,韦仲珪看见其父坟墓四周长出了七十二根灵芝草,在坟墓前方整齐地排列著,犹如人工种植的一样。

这些灵芝都是红色的枝茎,紫色的伞盖,伞盖直径约有五寸,看上去光彩亮丽,不同于平常所见。古时,称灵芝是九大仙草之一。

一夜之间,长出这么多灵芝,此事令乡民大感惊奇。于是一传十,十传百,这事儿就传到了州县长官的耳中。

时任刺史辛君以及刺史佐官沈裕,二人特意来到坟墓前吊唁察看。就在这时,忽然有一只像鸭子一样的飞鸟,用嘴衔来两条鲤鱼,放在地上就飞走了。

辛君等人看到这般场景,感叹不已。于是他们采集灵芝上奏皇上。皇帝下诏,将此事张贴各地,以表彰韦仲珪的孝行,韦仲珪也因此步步高升。

唐太宗贞观七年,《冥报记》的作者唐临奉命公干前往江东,扬州的一位医生对他说起了这件事情,这事也就被他记录流传了下来。

出自〔唐〕唐临:《冥报记》

刘光汉: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孝道 孝敬父母

刘光汉: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孝道

徒步跋涉:送情于父老乡亲 作为一家知名企业董事长的刘光汉,平时的商务活动,为争取时间,大多是坐飞机飞来飞去。可是他向父老乡亲尽孝心时,却不辞徒步跋涉的劳苦。2005年大年初二,天刚蒙蒙亮,刘光汉就来到...
家庭的意义是什么?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孝敬父母

家庭的意义是什么?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

1 不知你是否发现,一个人无论年龄多大,无论看起来多么顶天立地,无论是否已成家立业,只要父母健在,他们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,就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最无私、最深沉、最厚重的爱。 老舍先生曾说:“人,即使活...
不与父母顶嘴,保存好福报! 孝敬父母

不与父母顶嘴,保存好福报!

有一件事,最损我们的福报,虽然这件事,不算大事,但因为它小,它的频率较大,所以如果你也常做这件事,最先感受到的,就是身体不好,事事不顺,事业也很难做成功。 而这件事,就是跟父母顶嘴,跟父母斗气,跟父母...
人最大的修养:原谅父母的不完美! 孝敬父母

人最大的修养:原谅父母的不完美!

人最大的修养: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父母子女这一场人世相逢,是用来相亲相爱,而不是相恨相怨的,人最大的教养,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。 就算他再弱小,就算他平时再不起眼。为了孩子,他们也会以一个父亲,或母亲的名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