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礼记》曰:“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
人的真实德性,藏于内心、溢于言行,所以德厚之人,即便独处,也会慎重。戒色网 - 戒淫网-https://www.jiesew.com/44023.html
做人,唯有修善良的心、养和气的脸、管克制的嘴,方能涵养品性、增厚美德。
人这一生,养性修心,福气自集。
- 1 -
善良的心
萧纲说:“一善染心,万劫不朽。百灯旷照,千里通明。”
当善的种子深植心田,任凭风雨洗礼,那份善意依旧熠熠生辉,如同夜空中繁星点点,照亮前行的道路,让周围的世界充满温暖与光明。
人生,本质上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,其核心在于培育一颗慈悲善良的心。
心若向善,品德自然升华,言行举止间流露出的正能量,能够感染周遭,吸引美好的事物靠近。
东晋时期,有位名士顾恺之,在一次宴会上,注意到烤肉的仆人眼中流露出的渴望。
顾恺之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烤肉分享给仆人,此举虽被同席者嘲笑为失态。
他却淡然回应:“他终日劳作于烤肉之间,为何不能品尝其味?”
后来时局动荡,顾恺之流离失所,每逢危难,总有一人默默守护。
原来,那人正是当年渴望烤肉的仆人。
古人云:“心存善念,必有善行;善行积累,天必佑之。”
为人处世,既要心怀善意,更要付诸实践,将善念转化为行动,这样的我们,方能赢得上天的眷顾。
善念,是超越自我的境界;善行,是源自本心、不求回报的自然流露;善良,是忘我奉献、无愧于心的生活态度。
在人世间修行,持有一颗善良的心,收获的将是世间最深厚的福祉。
- 2 -
和气的脸
《礼记》曰:“有和气者,必有愉色;有愉色者,必有婉容。”
人的心灵深处,若蕴藏着平和与温顺,这份气质便会在面容上自然流露,展现出和煦的笑容与温婉的态度。
这份和气与温婉,究竟源自何方?
曾有一位雕刻匠人,专擅雕琢奇形怪状的妖魔形象。
一日,他偶照铜镜,惊觉自己的面容竟也变得狰狞可怖,心中惶恐,连忙前往古刹寻求解脱之道。
老僧告诉他:“你的病症可解,但需先雕刻百尊观音像。”
于是,匠人沉浸于观音像的雕琢之中,日夜揣摩观音的慈悲与宁静。
半年光阴转瞬即逝,当他带着一百尊慈眉善目的观音像再次求见老僧时;
老僧递给他一面镜子,笑道:“你的病,其实早已不治而愈。”
匠人望向镜中,只见自己面容已变得庄重慈祥,顿时心领神会。
诚所谓:“心之所向,形之于外;境随心转,相由心生。”
人的外在容貌,是内心世界的映射;内心的情绪变化,直接反映于面容之上。
心怀慈悲,自然和颜悦色;和颜悦色之中,又蕴含着温婉之姿。
和气之人,面容端庄和善,其魅力历久弥新。
和气,是一种深邃的智慧;温婉之容,则是一场心灵的修行。
锐气内敛于心,和气外显于面。
以和待人,广结善缘,方能彰显和气之贵,收获满满的福祉。
做人,当涵养一张和气的面容,福气自会悄然降临。
- 3 -
克制的嘴
培根说:“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,比口若悬河更可贵。”
诚然如此。学会开口讲话,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,不过一年光景便能掌握;但学会适时缄默,却是一门需要毕生修炼的功夫,这便是“慎言”的智慧。
意味着言语需自我约束,审慎而行。
苏格拉底曾教导学生:“在你急于分享某件事之前,不妨先用三个筛子检验一番:真实、善意、重要。”
面对一脸困惑的学生,他进一步阐释:“若未经这三重考验,所言之事既可能失实,又可能缺乏善意,亦或微不足道,又有何说的必要呢?”
反思自我,我们在开口之前,是否也经过了这样的筛选?
若不然,轻率的言辞或许会成为是非的源头,不经意间招致不必要的麻烦。
古训有云:“水深则流缓,人贵则语迟。”
真正有深度、有修养的人,懂得驾驭自己的言语,善于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表达,往往一言既出,如春风拂面,暖人心田。
人际交往间,持有一张懂得克制的嘴,实则是在为自己的人生铺设一条平坦大道。
人们常说,写“人”字简单,做人却难;写“心”字容易,理解人心却不易。
然而,为人处世有三大法宝,需时刻铭记于心:
修一颗善良的心,无论对人还是对己,都怀慈悲之心;
养一张和气的脸,以和为贵,面容温婉,让人如沐春风;
管一张克制的嘴,言语审慎,不急不躁,如静水深流,方能行稳致远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