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色与皮肤病

fyq
fyq
作者
275
文章
0
粉丝
戒色心得评论阅读模式

依我的见解,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要解释一下,关于戒色后出现皮肤病或者原来的皮肤病加重的情况需要分开讲:

第一:戒色前几乎没有皮肤病,戒色后突然出现了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sew.com/21637.html

原因:这种情况是因为:手婬导致身体损伤,阴阳伤的比较均匀,而且脾胃没有受较大损伤。

分析:所以,戒色阳气恢复快,阳气就向上走,就长痘痘或者出现其他上火的反应,比如牙龈出血;这个时候万万不可用寒凉药去乱压,这个不是邪火,而是阳气从肾中外浮的“火”,坚持戒色养生,修心养性,自然会“引火归元”,生出的阳气逐渐潜伏入肾,皮肤病自然消退的。

第二,戒色前就有皮肤病,但是戒色以后并没有好转,甚至慢慢加重了

原因:就拿常见的痘痘和脓疮来说,因为手婬和之前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,导致比如阴虚、或者肝火、肺火等情况,而且大部分顽固性的皮肤病都带有脾胃受损,脾胃受损就难消化吸收食物。

这里需要扩展一下,食物可以分为蔬菜、水果、豆类、谷类、肉类还有坚果类。这里面水果大部分是寒凉的,虚弱的人少吃就行,脾胃虚寒的人得避免寒性水果。

蔬菜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,比如说脾胃寒凉的适当减少一些,脾胃有热的可以适当增加一些,建议百度“五谷杂粮与蔬菜的药性”,这样你就能更清楚地掌握适合身体的饮食。

豆类是除了坚果类以外,最有营养的素食(坚果就相当于最浓缩的精华,但这也意味着难消化,所以在早上中午少量吃最好),而豆类每天摄入一部分最好,应当尽量少吃肉蛋奶。

豆类与肉类都含大量蛋白质,传说中的肉类营养高是不合理的,其实肉蛋类对人体来说难消化,即便消化能力强也会产生虚火(助长欲望和皮肤病等),消化弱的更是直接生产大量痰湿,长期积累可能会加剧虚弱、虚胖或者是消瘦。

既然吸收不了营养,又伤害身体,这无疑是加重身体的负担。由于环境污染,肉类含有毒素是植物的几十甚至上百倍,感兴趣的可以搜“生物富集”,现代养殖场与野生环境都不容乐观。

但也不是说肉类完全没有营养,它是既有毒又有营养,戒友最好还是少吃,吃素当然更好,吧里也有很多实例的。

之前手婬的损伤,导致恶性循环,所以戒色暂时还没有逆转,治疗方针的基础就是,坚持戒色,合理养生,除了饮食以外,还有良好的情绪(不要怒恨怨恼烦,笑一笑,十年少!)。

还有按摩穴位,推荐一个办法:尝试按一按合谷穴、阴陵泉、商丘、阳陵泉、曲池穴,如果有哪个穴位酸痛或胀麻(经络堵住了),就多按揉这个穴位,逐渐把它按通畅。注意,有湿疹、脂溢性皮炎的患者可以在清晨多按合谷穴和曲池穴。

对于发红的风疹团、湿疹或者脂溢性皮炎、有一个外用的小方子,效果比较明显。这个方子就是:侧柏叶60g,苦参30g,煮开后小火熬二十至三十分钟,然后拿来洗或者冷敷病处,药汁可以浓一些,但千万别烧糊了。把药汁冷却,擦洗或者敷贴患病皮肤,一天两次最好,一天一次也行。如果患病皮肤不多,不需要用那么多药,则可以只用半量煎药,大家灵活掌握就是。(还有,药汁不要重复使用,但可以把早上的药密封放冰箱以后用,最好别超过两天)

除了外洗中药以外,还有一个古中医传承下开的,强大的食疗内服方:大家可以百度【三豆饮】,也就是黑豆、绿豆、赤小豆(或黄豆)各50g煮水喝。除了绿豆以外,其它豆子需要先浸几个小时泡软,然后用高压锅把豆煮软,大概30分钟OK,一天内喝完大瓶,加些白糖的话味道会更好。留下的豆子可以慢慢吃掉,因为一次就吃完可能会消化不良,分几次吃,当做蛋白粉和补钙锌片吧!

回首戒色一周年 戒色心得

回首戒色一周年

一、我的经历 (1).堕落 似乎论坛中的许多兄弟都有一个炫目的共同点,那便是所谓的“小时了了”,说来惭愧,我也是其中的一员。现在仍然依稀记得小时候那些死去的辉煌:三位数的奖状帖满墙,老师们永不决口的赞...
戒了一段时间破戒的原因分析 戒色心得

戒了一段时间破戒的原因分析

行为习惯最初的源头是思想,要改变习惯先改变思想,从思想上彻底否定邪婬。 01 我们一切行为,最初来自“心”简单的说是:思想,想法,心念。邪婬的行为当然也来自思想,意婬就更不用说了。所以改变恶习,首先要...
一位研究生的反思:永不言败 戒色心得

一位研究生的反思:永不言败

我是一名研究生,今年刚毕业。我的人生态度非常积极,对人对事热情、善良,在外人看来,是一名正人君子的典范。但是,让大家大跌眼睛的是,我手婬,并且有着十多年手婬史。从本科开始,我就已经开始与婬魔战斗。。。...
早起是戒色的帮手 戒色心得

早起是戒色的帮手

人的一生是由一天又一天连接而成。我们每天学习、生活、工作、修行。要想把握人生,就要把握住每一天。 要想把握每一天,就要把握住每天早晨。早起,充分利用好每天早上的时间,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。 凡是想在某一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