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学感悟 | 念佛即是修行

回头是岸
回头是岸
管理员
2751
文章
0
粉丝
学佛修行评论阅读模式

大凡人之修行,与不修行,就在身、口、意、三业分别。若身行恶事,口说恶言,意起恶念,即是不修行。而念佛法门,能令众生,三业清净,即是修行之法。

今试验之,有一众生,闻此念佛法门,深信不疑,愿生净土,实行念佛,一心专念弥陀名号。字字从心生起,字字从口念出,字字从耳听入,念得分分明明。一句如是,句句如是;口念心念,心口如一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。心中唯有佛,佛外更无心。以此念佛一念,而除一切妄念。妄念既止,则意业清净,此即是意业修行。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sew.com/39776.html

口念佛号,不说闲言。古人云:‘少说一句话,多念几声佛。’声声不离佛号,则口业清净,此即是口业修行。

众生身业,都为意业所驱使,意业不起念,身业无所行。念佛之人,一心念佛,六根都摄,则身业清净,此即是身业修行。如何说,念佛不是修行之法。如上所举念佛,能令三业清净,可为修行之明证矣。

或谓一生念佛,可以往生极乐世界,乃是欺骗愚夫愚妇之言。如果要离苦恼世界,得到安乐处所,必定要有很难得,很奇妙之法,修之才是。今但念佛名,何得谓为真实修行。此等说话,实在最足误人。奉劝大家,当加审察,不可听信。要知念佛法门,非是他人所说,乃是释迦如来,至极悲心,观机施教,无问自说。佛为万德至尊,言无虚妄,岂有欺骗众生耶。

佛观众生,妄念纷纷,无由止息,故教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,是为以念止念之法。犹如医师,以毒攻毒。又众生之心如水,本来清净。而起种种妄念如以尘土灰沙,投于水中,清水竟然变成浊水。今欲澄浊就清,必假清水珠之功,方能有效。一句佛号如清水珠,众生乱心如浊水。云栖大师云:

‘清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。

佛号纳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。’

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,岂是骗人乎。

众生每日二六时中,意识、念念攀缘六尘境界,随尘取著,妄生贪求,造种种业。依业受报,轮转生死,长劫不休。

意识有二部分:一分名独头意识,内缘独影境。此境即是前五尘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之落卸影子。落在意地之中,为他所缘一分名同时意识。同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五识,俱时而起。缘外五尘境界,如眼根见色尘时,眼识即起,意识与他同时而起,同缘色尘。吸取色尘境界,交与独头意识,计度分别。喻如摄影镜相似,眼根如是。乃至身根对触尘,身识起时,意识与他同时而起,同缘触尘,亦复如是。

意识念念分别,六尘境界,起惑做业,即是生死根源。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门,念念专注弥陀圣号,自然不念六尘境界,不生分别之心,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。如眼见色时,但念阿弥陀佛,不念色尘好丑,诸根对境,悉皆如是。即大势至菩萨所说:‘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入三摩提,斯为第一。’如何不是修行之法。

或以持念佛名无功。殊不知佛名具足万德,持之可以摄心,修行之法,无过于斯。莲池大师云:‘举其名兮,兼众德而俱备;专乎持也,统百行以无遗。’岂可谓之无功哉。

昔日周利槃特迦发心出家,学习一偈,于一百日,得前遗后,得后遗前,不能成诵。偈曰:

‘守口摄意身莫犯,莫恼一切诸有情,

无益之苦当远离,如是行者得度世。’

此偈是佛敕令弟子,每日早中晚三时,三摩头,三诵偈。不忘我已出家,定要依偈修行。

槃特久学不会,其兄周利,乃令还俗。槃特记力虽阙,道心颇坚,不肯还俗。佛愍其愚,教修数息观。乃数鼻中出入气息,从一数至十,至十为止;从一再数,数入不数出,数出不数入,不能出入双数。槃特依教,安居修习,微细穷尽息相,生住异灭,四相迁流,诸行刹那,其心豁然,得大无碍,尽诸有漏,得阿罗汉果。

鼻息当然不及佛名,数息尚能证果,何况念佛,能使三业清净,能脱六道轮回,岂可谓不是修行耶。

知耻,是认真修行的开始 学佛修行

知耻,是认真修行的开始

虽然名为佛弟子,我们受了三皈五戒,出家还受了三坛大戒,对于佛陀的教诲有没有真正去体会,有没有认真去修行?难!少之又少,太少了。心里面很想做,就是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随顺烦恼习气,原因在此地;无始劫的...
功德如何能保持不退失? 学佛修行

功德如何能保持不退失?

我们也常在经论里面看到,功德不容易保持,福德容易保持。你修福决定有福报,无论你在哪一道里面都享福;你修的有福报,你在人间享福,你堕畜生道在畜生道享福,你堕饿鬼道在饿鬼道享福,只有地狱道里头没有福报。可...
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持戒? 学佛修行

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持戒?

凡夫修行的过程,不是执理废事,就是执事废理,不能行中道法门,因此,顾此失彼,顾彼失此。 凡夫心地未解脱,心易飘浮染境生心,贪著五欲六尘,难割难舍,佛有善巧方便,为令众生得以解脱,是故,制戒以防止三业之...
非财布施有哪些 学佛修行

非财布施有哪些

在佛教经典中记载,布施有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三种。笔者最近阅读日本佛教书籍,得知除了上述三种外,还有为经济能力不佳者设想的七种“非财布施”。台湾的学佛人士较少人知道,故笔者针对日本佛教徒现今正鼓励推行实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