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己之功:论自我修持的深远功德
世人常怀济世之志,却鲜有修己之功。每逢初一十五,寺庙里香烟缭绕,善男信女们慷慨解囊,以求福报绵长。然而回到家中,这些人却依然熬夜追剧、暴食无度、懈怠学习,日复一日地透支着自己的生命能量。此情此景,恰似一人手持水瓢,一面往远处泼洒,一面任由自家水缸干裂。岂不知,最根本的功德修行,始于对自我的善待——规律作息以养精气,专注学习以开智慧,节制欲望以净心灵,皆为最珍贵的功德积累。戒色网 - 戒淫网-https://www.jiesew.com/44070.html
人之身心,实为第一福田。佛陀曾言:"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"道家经典《黄帝内经》开篇即强调:"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。"古圣先贤无不重视身心修养。反观今人,晨昏颠倒如家常便饭,饮食无节似饥鼠储粮,久坐不动若枯木倚墙,沉迷虚拟世界而灵明蒙尘。此等行径,无异于将明珠投暗,使美玉蒙垢。宋代大儒陆九渊在《语录》中写道:"宇宙即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。"当我们珍惜自己的身心健康时,便是在耕耘最根本的福田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告诫:"善摄生者,必先知调身之法。"早睡早起、饮食有度、动静结合,这些看似平常的自律行为,实则是我们对自己最基本的道德责任。
专注学习,实为最高级的供养。当今世界,信息如洪水泛滥,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。人们一边抱怨时间不够,一边将大把光阴虚掷在无意义的屏幕滑动中。北宋理学家程颐曾言:"学者须是潜心积虑,优游涵泳,使自得之。"若生于今日,他定会痛心于现代人学习态度的浮躁。每当我们在该读书时刷朋友圈,在该思考时看短视频,便是在自己的心田播撒稗草。朱熹教人读书要"虚心涵泳",就是强调以虔诚之心对待学问。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,深度学习能重塑大脑神经结构,提升认知能力。选择系统学习一门技艺,静心研读一部经典,抵制碎片信息的诱惑,这些行为都是在进行心灵的庄严供养。开启一分智慧,便增一分功德,因智慧之光既能照亮自己,亦可指引他人。
节制欲望,乃最难得的修行。手机屏幕如梦幻泡影,使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;即时满足如甜蜜毒药,消磨人的意志与耐性。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说:"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"今日之"心中贼",莫过于各种数字诱惑。清代大儒曾国藩在日记中自省:"每日晨起即思今日当为何事,夜卧则思今日所为何事。"这种克己功夫,正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修养。当我们控制刷手机的冲动,克制暴饮暴食的欲望,调节喜怒无常的情绪时,便是在进行最朴实的修行。唐代高僧百丈怀海制定"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"的清规,强调劳动与修行的统一。今日之人若能"一日不学,一日不安",便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。
自我完善与利益众生,实为功德之阴阳两面。老子云:"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"看似利他的行为,往往始于深刻的自我认知。一个作息规律的人,自然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;一个持续学习的人,必然能创造更多价值;一个情绪稳定的人,必定能给周围带来安宁。法国哲学家蒙田在其《随笔集》中写道:"最伟大的事情,就是属于自己。"这种自我归属感,恰是利他行为的基础。如同竹子生长:前四年仅长三厘米,第五年开始每日生长三十厘米,前期的扎根决定了后期的高度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《与洪甥驹父书》中说:"士大夫三日不读书,则义理不交于胸中,对镜觉面目可憎。"这种自我修持的过程,看似独善其身,实则为兼济天下储备能量。
真功德不在他处,而在返观自照。当我们提前一小时就寝,便是对生命的礼敬;当我们将手机静音专注阅读,便是对智慧的追寻;当我们选择清淡饮食、适度运动,便是对自然的感恩。这些细微之举,恰如滴水穿石,日积月累终见其功。禅宗讲"平常心是道",儒家言"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",皆指明修行即在日常。现代社会里,最实在的善行或许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,进而成为一个能温暖他人的人。
为己之功,实乃众善之基。未有不爱己而能爱人者,未有不明心而能照世者。让我们从今晚早睡开始,从明日读书起步,积小善为大德,终至《中庸》所言"成己成物"的圆融境界。功德如月,必先自明,而后可以照人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