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

回头是岸
回头是岸
管理员
2841
文章
2
粉丝
学佛修行评论阅读模式

能够学习佛菩萨舍弃自己的妄想,舍弃自己的分别执着,以真诚的爱心,无私的布施供养,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,这样的人才会觉悟,这样的人才会开智慧。要晓得智慧跟烦恼是一桩事情,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没有放下自私自利的时候,我们的智慧都变成烦恼。假如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、放下自私自利,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,一下就转变成无量无边的智慧。

佛经上讲「烦恼就是菩提」,菩提是智慧,「生死就是涅槃」,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,你怎么个转法,我们现在懂得了。佛菩萨何以有智慧?佛菩萨没有自己,只有众生,念念为一切众生,这种人就叫他做佛,叫他做菩萨;念念没有忘掉自己的利益,这种人就叫凡夫,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。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sew.com/29615.html

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,他们每天忙着度众生,诸佛菩萨只有这一桩事情,为度众生。度是什么意思?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帮助众生。所以佛菩萨不为自己,佛菩萨没有自己,众生就是自己,帮助众生才是真正帮助自己。所以凡夫不能作菩萨、不能成佛,什么原因?起心动念为自己,坚固的执着自己。这个坚固执着,就是轮回的根,他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,就是念念为自己,这个念头错了。

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?从执着来的,妄想分别执着,你这种坚固的执着不能破,所以六道不能出去。哪一天把执着放下了,世出世间法再也不执着,轮回就没有了。所以起心动念为自己,你就脱离不了轮回,这就叫轮回心。

由此可知,爱护别人是真正爱护自己。爱护自己,不爱护别人,真正害了自己。这个道理不深,多少人迷惑,多少人都不懂。诸佛菩萨没有自己,只有众生,诸佛菩萨有没有得到利益?得大利益;什么大利益?没有人不尊敬佛菩萨,这是大利益。佛菩萨只爱众生,完全没有自己,所以一切众生都尊敬佛菩萨、敬爱佛菩萨,这不是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吗?这都讲得很浅显。往深的地方讲,往真的地方讲,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自己,这个理太深了,一般人很难体会。

我们今天要把念头改过来,一切众生是自己,起心动念要为一切众生的利益去着想。什么是真实利益?破迷开悟是真实利益,其他都不是真实利益。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行行要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;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没有一样不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这个念头一转,把轮回心转成菩提心,生活行持当中都要给众生做榜样、做模范。

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,我们的心愿完全跟阿弥陀佛一样,阿弥陀佛跟我们是同心同愿,那怎么能不往生?决定往生。念念要度一切众生,菩萨不能为自己;念念要为自身着想,念念为自己家庭着想,你决定不能超越轮回,为什么?这是造轮迴事,你怎么能出轮迴?要想出轮回,那个心量要放大,念念念佛法,念念念众生,就与佛菩萨的心愿相应。这是发大心。

学佛了,第一个好处,你要把业报身转变成愿力身,如果不能在这个地方转变过来,我们佛就叫白学了。转成愿力身就是乘愿再来,我这业报身就报了了,而今而后,我这个身是愿力来的,就跟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愿力。这是讲我们学佛现前得到的好处,现前得到的利益。大悲是对一切众生,从前业报身念念为自己,事事都为自己,起心动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,为个人、为家庭,这是业报。

从今之后我们明白了,我们起心动念念念为一切众生,再不为自己,为众生。念念为佛法,怎么叫为佛法?我们了解,佛法是世间至善圆满的教育,如何将佛教育在这个世间推广,在这个世间发扬光大,使一切众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佛教育,都有机缘接受佛教育、修学佛教育,这就是把业力转变成愿力。

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,读书为众生,工作为众生,样样都是为众生服务,为众生造福。这就是觉悟的人,这就是「近于觉意」。念念为众生,念念为社会,这就是「深起种种善根因缘」;念念为自己,那就是造作一切恶业的根源,差别在此地。我们如何把念头转过来,为众生,为社会,不要为自己,你的前途一片光明。

念念都把孝敬念出来 学佛修行

念念都把孝敬念出来

圣学、佛学,修学第一个条件就是孝敬。修行当中,年年月月功夫提升,就是孝敬提升。如果孝敬的心没有提升,自己就要有高度警觉,我没有进步。为什么?功夫提升,你的性德往外头流,愈流愈多。你说我知道东西多,我学...
学佛的目的就是转业报身为智慧报身 学佛修行

学佛的目的就是转业报身为智慧报身

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,这是我们常讲的佛的三身。佛有三身,我们有没有三身?有。哪个没有三身?法身当然有,你要没有法身,我们这个身从哪来?法身是理体,依法身而有报身,而有应化身。我们虽有,自己不能觉察,自己...
念佛法门是佛法中最根本法门 学佛修行

念佛法门是佛法中最根本法门

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,最简单讲,就是上求佛道:彻见自己本有的清净自性,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性;彻悟自己本有的清净智慧,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慧;彻证自己本有的清净功德,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...
学佛修行 康寿之道 学佛修行

学佛修行 康寿之道

《譬喻经》上有一个记载: 从前,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,其中有一位老师父证得了神通,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。 那位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,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,他的心里就这么想:“如果小沙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